宿命之环

二 博古叫屈 (第1/5页)

天才一秒记住【宿命之环】地址:www.404xs.com

1934年4月27日,广昌战役,红军集中了主力,苦战十数日,但是由于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和短促突击战术,尽管予敌重创,自己亦遭受很大伤亡。这种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无法守住广昌,4月28日,红军被迫撤到贯桥、高虎垴一线防御。

4月30日,周恩来致电博古、朱德、李德:

我主力经长期战斗相当疲劳,有损伤,新兵多,干部缺损大,尤其广昌战役后,亟需有把握胜利和极大机动。

同时撰写了《红星》第四十期社论,指出“严重的形势摆在我们面前”,“历史给我们的时间是很短促的了。在这里,需要我们以布尔什维克的坚定性、顽强性,不动摇地执行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一切号召。”周恩来在列举目前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若干表现时,却把“单纯防御的堡垒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兵把口子”也分列其中。周恩来在撰写这篇社论时,运用了高超的智慧和精明的外交式的手法,这种绝不炫耀的沉潜明智和斗争艺术,使他在屡次路线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安然无恙。

这种“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性格,只有一双博大精深的眼睛看得最清,那就是对中国的古典哲学已经研究到炉火纯青的毛泽东。周恩来对毛泽东也有同样深刻的洞察。这种互相洞察,就决定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贯彻始终的极尽微妙的关系。

这篇社论首先高扬的旗帜是反“右”,而具体内容却隐含着反“左”。在用严酷的方式推行的国际路线下,他只能如此。无论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还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不管毛泽东有多大失误,他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却没有说过一个“不”字,因为他知道那个“不”字说不得。自责、违心、隐忍与屈从,构成了周恩来一生最大的隐衷与痛苦。

4月,鄂豫皖省委要求派遣军事干部,周恩来根据中央决定,派红二十二师师长程子华前去。

临行前,他与程子华单独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谈话。他们仔细地研究了鄂豫皖地区的形势以及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周恩来看来,四方面军的战略转移,既是被迫的,也是成功的,不失为打破敌人围剿的一种方法,是得大于失的。他告诉程子华,如果红二十五军在当地坚持有困难,也不妨进行战略转移。这时,周恩来已经萌生了一方面军也在必要时战略转移的预想。

周恩来不是凭借他渊博的军事知识,而是靠他的天赋素质,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局势中,去抓住最最关键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炮灰师尊他不想[穿书] 狂尊 不沉沦 极品废太子 冰河洗剑录 金枝御叶 大仙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