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之环

仪 式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宿命之环】地址:www.404xs.com

的信徒在重大节日里还往往习惯于绝食,与中国人在节日里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产生的饥肠辘辘,当然是为了让节日的意义更为刻骨铭心。

中国古人多认为身体受之父母,须小心爱护,为自己的世俗态度找到了根据,从来拒绝身体自残,当然也就会排斥宗教。但中国仍是个有深厚礼仪传统的国家,因此也可说是一个善于看图识义的大国,一个善于运用象符的大国。在这个国家,"宗教是政治化的,政治是伦理化的,伦理是艺术化的"(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也就是礼文仪节化的。《(仪)礼》、《周礼》、《礼记》记录了人们应该如何站立,如何落座,如何坐车,如何穿衣,如何戴帽,如何吃饭,如何饮酒,如何祭祀,如何娶亲,如何敬老,如何慈幼,如何尊贤,如何卜占,如何见客,如何谢恩,如何朝君,如何扫地,如何奏乐等等一切行为成规,把所有社会关系都固定成相应的外在仪礼。比如子女每天晚上应为父母铺床安枕,早上则须向父母问候请安。又比如前面若有两人并坐或并立,你不得插身进去或从他们中间穿过。还比如青年人随长者接受馈赠,如果长者已经表示了感谢,后辈就万万不可再表示感谢,以免身份越位的无礼造次。当时很多知识分子提倡的"礼治"和"礼教",就是借肋这些浩繁得实在让人惊讶的有形礼仪,实现政治管制和伦理教化。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识字的人是很少的,那时候也还没有纸张和印刷的发明,文字只能载于竹帛,竹重而帛贵,流传极为困难。那个时候也没有现代国家所规定的普通话,大国之内方言繁多,言语沟通颇为不便,上古之书太多讹字、衍字、异体字以至版本杂乱难以顺读,其实也可视为各种方言分割的一种书面浮现。文字崇拜在那种情况下实在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因此,那时候的"文明"更多地不是表现为文字,倒是只可能更接近汉字"文"的原义,即"纹":纹彩,纹饰,相当于人为的美化技能,实现于各种造象活动之中。

当"文"与"用"相对的时候,"文"是广义的形式;当"文"与"野"相对的时候,"文"是广义的礼乐。《左传》记孔子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章太炎曾解释,这里的文不是指修辞润色,而是指行仪典以助言传(见《国故论衡》)。太炎先生坚定了我的想象:当时的"文"即"纹",主要体现为诸多以象明义的仪式。

《礼》称:"乐者,象成者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周礼》亦称:"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这种对音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罗天九道天书 不准动我的黑眼圈 豪门 (JOJO同人)[JOJO]在劫难逃 小马宝莉:小马国火星救援 特别的我们[娱乐圈] 天上掉下棵小绿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