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之环

看宽一点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宿命之环】地址:www.404xs.com

六七十年前,京剧三大须生(汪、孙、谭)鼎立,各有千秋。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三大艺人俱入晚境,他们的歌腔却仍脍炙人口,余韵未歇。街头巷尾,老少争鸣,这里高歌“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汪派的《文昭关》);那里力吼“小东人,闯下了,滔天大祸”(孙派的《教子》);连妇女与小儿也时时咏叹着“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谭派的《卖马》)。稍后,则刘鸿升的《斩黄袍》、汪笑侬的《马前泼水》中的一部分戏词,正如今日周信芳的《追韩信》、马连良的《甘露寺》的某些部分,到处摹拟,力求逼肖。

曲艺中,特别是单弦与京韵大鼓,也有同样的情况,而且由票友们写出了大量的作品。

这个风气,今天不但还存在,而且更加热闹了:京剧而外,工厂与农村里也摹唱各种地方戏、各样鼓词,外加新的歌剧;百花齐放,各取所喜。

稍加留意,就听得出来,大家所唱的都是戏曲与曲艺中的韵语。原来,戏曲与曲艺的唱词是与诗歌分不开的。古代戏曲,除了一些俗语话白,都是精心撰制的诗词。后来,产自民间的戏曲,虽然唱词不能都达到诗的水平,却仍力求节奏分明,合辙押韵。所以,我刚才用了“韵语”二字。这就是说:唱词虽袭取了某些诗词的格式,而在质量上未能珠光宝气,都成为美妙的诗篇。是的,“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是仗着谭腔传世,并无多少诗意。有的唱词,如“人来带过马走战”等等,不但全乏诗意,而且欠通。这不能怪艺人。在旧时代里,诗人骚客往往不屑于给民间的创作加工,而艺人文化水平又不都很高,于是东拼西凑,马马虎虎。有些唱词本来通顺,而艺人口传心受,以讹传讹,乃至越来越不像话。现在,各剧种都在表演时打字幕,有时唱腔本可博得彩声,可是抬头一看字幕,便悄然而止,颇为伤心。有些词句的确欠通啊!这个毛病,甚至在新编的戏曲与曲艺节目中也未完全清除。

这是件值得我们注意的事。首先是:戏曲与曲艺是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人民不但爱去听它们,而且高兴学会几句,供自己消遣。虽然没有统计过,我们却可以相信,会哼几句京剧或地方戏的一定要比爱朗诵诗歌的多着许多。从时间上说,“过了一天又一天”等等,已在我的耳朵里响了五六十年!当时的那些骚人墨客万没想到,他们自己所写的诗词也许一句也没传下来,而“过了一天又一天”却仍活在人的口中。他们若生在今天,我想他们会恍然大悟,会给戏曲与曲艺帮帮忙的。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当今的诗人,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偏执boss全都是我男朋友(快穿) 月与人依旧 青苔之罪 妖孽邪帝,太撩人! 表小姐要出家 穿成土豪的娇气包假闺女 刚成为假面骑士就被发现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