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之环

五、经济尽可发展,政体轻易别改 (第2/4页)

天才一秒记住【宿命之环】地址:www.404xs.com

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在这样的局势面前,清政府已经别无选择。但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家财政已经告罄。问款,中央政府无钱可赔;举办各项新政,地方官无钱可筹。整个社会唯能筹集巨资和承办大型事业者,惟赖于商。在这种情况面前,清政府一改过去之犹豫,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宣布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的国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旨在以行政手段保护市场而不与商民争利。同时,清政府又参照英、日商法,制订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商法性质的《商律》,规定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地位平等的公司,并享有国家一体保护的权益。为了鼓励人们投资商业,清政府还出台政策,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了相当的官衔,以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清末出现了一个民间投资的热潮。据史料记载,仅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二年(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形成。

随着绅商的崛起与其经济利益及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射到政治领域,希望参政议政甚至执政,更多地涉及国家的政治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代表绅商利益的团体——立宪派集团应运而生。

就国内立宪派集团而言,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人物是张謇。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叶的国内政坛上,他是一位对传统政治结构的现代转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起过真正的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如梁启超、康有为等,当时一直在国外从事舆论宣传活动,其影响力在国内并不算大。张謇作为东南各省众望所归的士绅领袖,因为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连续打击,对于政治颇有灰心之感。清末新政初期,他对政治的改革并不抱有多么大的希望。但是,随着绅商阶层地位的提高与经济利益的需要,张謇决定一改初志,积极投身到清末立宪运动的行列之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前,他对立宪的期望并不是特别的急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兴起之后,他方才意识到条件已渐趋成熟,对立宪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大增。经过反复奔走、劝说,终于促成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当时三位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总督,跟张謇均有私人关系)联衔上奏,请定12年后实行宪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底,张謇进一步与上海名流人物倡议成立了国内最早、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穿越HP 战争从未如此热血2:二战美日太平洋大对决 陆九卿墨箫 说好的冒险游戏为什么打出恋爱END了 回到八零摆个摊 攻略黑心莲夫郎(女尊) 重生欢姐发财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