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之环

四、与淮系集团之博弈 (第2/7页)

天才一秒记住【宿命之环】地址:www.404xs.com

面,主持船政、铁路、矿务等事务;文教方面,兼掌教育之权。尤其重要的是,总理衙门还拥有直接或间接指挥地方的权力。各省将军、府尹、督抚、通商大臣、钦差大臣应办事件,必须随时咨报京城总理处。各海口内外商情并各国新闻报纸,无论汉字及外国字,钦差大臣及通商大臣并各该省将军、府尹、督抚均按月咨送总理处。从制度上说,通商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不是总理衙门的下属成员,但在洋务运动时期,通商大臣所有上奏事件均需会咨总理衙门。这样,总理衙门的设立与职掌范围的扩张,就分取了地方督抚的许多实际权力,有利于中央加强集权和对地方实行较为有效的控制。

2.设立北洋通商大臣,以分南洋通商大臣的权力。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乱了清王朝的统治系统,引起了地方督抚职掌的变化。战前,有关对外交涉多由中央的理藩院、鸿胪寺等负责办理,外国使臣由礼部和理藩院安排接待。地方督抚除两广总督稍有例外,都无对外交涉的权力。从澳门来的外商,外国商务使节如有请求、交涉事宜,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代陈,再由两广总督或广东巡抚转奏,请命皇帝。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沿海北上,清廷不得不下令沿海沿江各省督抚相机“羁縻”、“开导”。于是直隶总督琦善、两江总督伊里布先后同英军谈判交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道光帝命令两江总督耆英与伊里布同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继后又命令他们同美、法等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与《中法黄埔条约》,打破了地方督抚从不与闻外交的格局和传统的做法,开创了地方官员参与对外交涉的先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将派驻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办理通商、交涉事务的钦差大臣,改由两广总督兼任。咸丰九年(1859年),五口通商大臣随着对外贸易经济中心的转移,改而移驻上海,并由两江总督兼任。从19世纪50年代以后,经过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汉族地主势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督抚如叶名琛、黄宗汉、何桂清、薛焕、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是汉族官僚。尤其是曾国藩、李鸿章坐镇两江,大权包揽,频频开怀交纳外人,不能不引起清廷的疑虑。于是,清政府采取分权政策,把通商大臣一分为二,南北各一,以消夺汉族地方官僚在洋务外交方面的过重权力。在讨论薛焕担任南洋通商大臣一职时,奕訢就说过:通商交涉者若由两江兼任“事务更繁,诚恐该督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穿越HP 战争从未如此热血2:二战美日太平洋大对决 陆九卿墨箫 说好的冒险游戏为什么打出恋爱END了 回到八零摆个摊 攻略黑心莲夫郎(女尊) 重生欢姐发财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