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之环

译后记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宿命之环】地址:www.404xs.com

我曾见过一幅简约的电影海报:两条弧线构成的小船,中央蜷着一头老虎。很多人能一眼认出,这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如果把海报横过来,小船成了眼睛,老虎成了瞳孔,故事也成了寓言。在那段不可思议的漂流中,我们透过老虎重新审视生命与信仰。现在,类似的主题在《葡萄牙的高山》中再次出现,而这一次扬·马特尔笔下的主角换成了黑猩猩。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要为《葡萄牙的高山》设计一幅海报,该怎么画?十字架上的猩猩似乎是当然之选。当我译完全书,掩卷回想时,另一个画面浮上脑海:两道车辙和一行脚印——车辙从里斯本到图伊泽洛,是托马斯的探险之旅,也是彼得的回乡之路;脚印从图伊泽洛到布拉干萨,是玛丽亚·卡斯特罗的远行与归途。之于我,这两个画面仿佛从书中先后掉落的两张藏书票。

马特尔的故事总在神秘中透出哲思,抛给读者一个又一个谜题。“家”指的是什么?“黑猩猩”又代表什么?这些问题到现在依然困扰着我。翻译时总觉得自己在盲人摸象,不明所以,直到重读时才依稀看出几分脉络。小说讲述了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的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并跟随书中人物一同探询人和神、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在何种情境下才会思考这类终极问题?在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故事的主角托马斯、玛丽亚、欧塞比奥和彼得都痛失至亲,孑然一身。对亲人来说,每一起死亡“都是一次谋杀”,人们本能地为死亡寻找一个解释,为悲伤寻找一个港湾。托马斯的反应是质问与抗争,拉斐尔和玛丽亚选择了沉默,欧塞比奥选择了拒绝,彼得选择了漂泊。当他们两手空空、无可依凭之际,他们是否抵达了内心的港湾——“家”?托马斯的抗争在某种程度上以胜利告终,但他同时也摧毁了自己的信仰,在痛快淋漓的宣泄之后落得彻底的无家可归;玛丽亚在苦难的尽头见证了神迹,怀揣着感恩之心与家人团聚;而彼得需要的只是一只安静的黑猩猩,在它的陪伴下审视人生得失,珍藏对家人的爱,重新融入永恒的时间。家,是爱与信仰。

黑猩猩出现在每一段故事里。在《无家可归》中,神父在黑奴哀伤的眼神里看到自己,领悟了众生平等的真相。为了昭示世人,他将黑猩猩的形象刻上十字架。接着,在《归途》中,黑猩猩现身于拉斐尔的尸身内,怀抱着父爱凝成的熊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不是妻管严[网王同人] 渔家夫郎 崩坏:你告诉我这难度是崩三?! 星际绿化大师 死刑当天,我诗仙的身份被曝光了 路人的我为何如此瞩目[穿书] 我的金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