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之环

二、不该下移之权力 (第1/5页)

天才一秒记住【宿命之环】地址:www.404xs.com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当然也没有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和专职官员。有事时,对外交涉多由中央理藩院、鸿胪寺等部门负责办理,外国使臣也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地方督抚除两广总督稍有例外,都没有对外谈判交涉的权力。从鸦片战争时起,先是英国,继之有美、法、俄诸国,接连以军事、外交等手段向中国逼进,清政府不得不与之发生交涉;每遇交涉事件,清朝皇帝总是随时随事从沿海沿边地方督抚及将军中择人办理,过后即恢复常制。这完全是对外事的一种权宜应付,丝毫不关乎体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才真正开始发生变化。

这期间,体制上稍有一点新变化,这就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置。清政府落实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口岸,遂使其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殖民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五口通商大臣应运而生,成为办理这些地方的对外关系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清政府的洋务官员。五口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第一任五口通商大臣由清政府指定两广总督兼任;咸丰九年(1859年)起,改为由江苏巡抚或两江总督兼任。这样,五口通商大臣从设置之日起,就开创了由相关的地方督抚兼职的先例。

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员,这本是一个国家的正常措施。对于封闭型的清帝国来说,设置通商大臣,应该是政府机构现代化的起步。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炮舰逼迫下所设立的五口通商大臣,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而是清政府应承侵略者的要求、违心配合殖民主义者进行不平等贸易而设置的洋务专员,这是清政府把对外交涉权力下放给地方督抚的开始。

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而告结束。经过这场战争,英、法等国取得了公使驻京的权利。这一规定一旦实施,清朝中央政府将不得不与外国公使直接发生关系。为适应这一局面,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另外,沿海沿江开放口岸也大大增加,长江以南由原来的5口增为13口,长江以北新开3口。为适应这种变化的情况,清政府在上海、天津分别设立“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和“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大臣”。前者实际上由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接任,后来演变为南洋通商大臣或南洋大臣;后者为新设,以后演变为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总理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小山村里的女人们 半面妆:傲娇王爷冷艳妃 阴阳法神 天台见 大宋皇太子日常 玉虚天尊 (综漫同人)完美恋人演绎计划